最新资讯

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期刊的责任与担当”论坛顺利召开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来源:

浏览:

2023年12月2日,由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学术期刊的责任与担当”论坛在厦门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开放时代》、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世界社会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外交评论》《东南亚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社会科学文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学术机构和期刊单位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会。

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文科期刊中心主任潘越教授主持开幕式,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她表示,当前我们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希望与会嘉宾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发挥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作用。

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东育致辞,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强调,当前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学术期刊应有责任与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高和荣教授致辞。他表示,厦门大学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立足实际,守正创新,坚持期刊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上充分发挥学科、学术、期刊三位一体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厦大智慧和厦大方案。

福建省期刊协会会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卓少锋在致辞中强调,学术期刊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应该在引领学科发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上有所作为,展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主旨发言由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文科期刊中心主任潘越教授,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东南司法评论》主编王杏飞教授主持。五位专家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主题,从各自学术背景和期刊工作经验的视角进行发言。

《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喻阳以“提高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质量的三个维度”为题发言。他提出,学术编辑要把好政治、学术、文字这“三关”: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二是注重学术维度,关注文章的学术创新性、论证逻辑性和材料真实性;三是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薛刚作题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他认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改变了学术生产模式,编辑不能局限于做可被替代的“技术性编辑”、“学术型编辑”,而要做“思想型编辑”,带着问题意识策划选题,注重学习研究的思想性,强化社会实践导向,以思想引领新时代学术发展。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围绕“新时代新文化创造与学术期刊的使命担当”发言。他提出,学术期刊是时代精神、思想观念的集中反映,是民族国家的现实与理想的集中反映,承担着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学术期刊要进一步做好优化期刊结构、引领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建构中国特色期刊评价体系、培育青年人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这六个方面的工作。

《开放时代》特约主编吴重庆教授作题为“以学术关怀社会,推动自主知识生产”的发言。他围绕《开放时代》“以学术关怀社会”的办刊理念,介绍了综合性学术期刊通过举办年度论坛、工作坊以及策划专题,主动介入议题设置,打破固有理论框架梗阻,实现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自主知识生产及中国标识性概念阐述和传播等经验做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李频教授以“‘名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为题,介绍了多年研究期刊的重要成果。他提出数字时代人文社会学术的两个基本命题,一是数字技术深刻改写传统出版的知识传播,但并未撼动学术编辑作为学术出版中心环节的地位,二是近年兴起的学术评价深刻改写了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生态。基于两个基本命题,学术期刊、学术编辑需要与学者协力齐心创造学术代表作,由“名文”催生“名栏”、“名刊”。这是学术期刊参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下午,分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研究”和“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研究”分别展开讨论。

分论坛专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研究”由《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副主编林枫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徐鑫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组织机构和发稿流程进行详细介绍,展现了杂志社团队的编辑专业性、流程规范性和学术严谨性。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编审张敏介绍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的建设推进情况。该平台将遴选和荟萃各学科的主流、经典、必读文献,构建一套文献阅读工具和参考体系,加快中国优秀学术成果的传播。

《世界社会科学》编辑部副编审高媛讲述了期刊的发展史以及由《国外社会科学》更名的缘由,期刊意在推动中国学界以译介西方理论为主的单向引进模式,进一步转变为视角多元化、解释性和反思性增强的双向互动互鉴模式,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编审于杰详细介绍了期刊的发展历程、学科背景、管理机制、编辑模式、出版流程等,提出了综合性期刊在专业方向把握、栏目策划等方面碰到的难题,引发在场同行的共鸣和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陈永森教授在学术期刊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方面提供了思路,一是理论深化研究,二是分类细化结合,三是过程问题研究。

分论坛二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研究”由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总编辑杨健民主持。

《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以现代化定义引入,介绍了国内外比较现代化研究的内容及特点,从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主题、现代化作为研究的框架和角度展开讨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相比西方现代化的特殊性。

《东南亚研究》主编张振江教授接续现代化内涵的讨论,提出现代化不能窄化地理解为西方的现代化,中国要从本土实际出发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对于其他国家地区现代化的研究同样要关注地方性知识和当地自主知识体系。

《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副编审庄俊举谈到了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知识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提出区域国别研究既要摒除“西方中心主义”,也不能陷入“中国中心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跨学科研究,构建具有通约性的知识体系。

《社会科学文摘》责任编辑郑皓莹介绍了文摘的创刊历史、发展定位、选文情况以及专题、政治栏目的选稿倾向。文摘选文以“实”“深”“新”为原则,倾向于转载关注现实热点、基础理论、学科前沿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研究论文。

专题交流结束后,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王杏飞教授主持论坛闭幕式。《中国经济问题》执行主编张兴祥教授和《南洋问题研究》社长、《南洋资料译丛》主编范宏伟教授分别对两个分论坛作总结。

张兴祥教授对专题发言逐一点评,并提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既要基于中国实际,也要放到全球视角下考察。

范宏伟教授表示,各位嘉宾的发言都回应了吴重庆老师在主旨发言中提到的“标识性概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具有启发性。

学术期刊是学术阵地,也是思想阵地和文化阵地,肩负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使命。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将继续扎根中国实际,全面总结中国经验,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关切,推动中国话语、中国理论的研究与阐释,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来源: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

上一篇:厦门大学成立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 下一篇:世界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团来校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