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论坛举办

时间:2023年04月08日

来源:

浏览:

为促进中外语言交流合作,推动多元文化互学互鉴,强化新时代学科建设,适逢厦门大学建校102周年之际,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论坛于4月7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多个高校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及师生近200人汇聚一堂,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开幕式上,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也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是中外人文交流、人民相知相亲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为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发挥了基础性和独特性的重要作用。张宗益表示,本次论坛将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需要国际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等关键问题。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新方案,共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杨军在致辞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从中国同世界关系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钥匙,国际中文教育为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平台。杨军还介绍了新时期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一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建设;二是推动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三是丰富中文资源建设;四是推动“中文+”教育新趋势。

尼日利亚纳姆迪•阿齐克韦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理事长Charles Okechukwu Esimone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当前尼日利亚中文学习情况,他提到,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是语言交流和学习中华文化,这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要问题。最后,他表达了对厦门这座城市的喜爱,以及对本次论坛提供了探索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平台表示感谢和期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美国教育部全美东亚语文资源中心主任吴伟克则用“两问两答”的形式表达了对中美高校进一步合作交流的期待,他指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沟通情感、增进友谊的盛会。

会议上半场,世界汉语学会会长钟英华教授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表达驱动“教学理念;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院长易中天教授以“现代化离不开传统,传统也必须现代化”为主题做了精彩报告;美国普渡大学洪玮教授从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国际中文教育;厦门大学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重点探讨了在交流互鉴中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叶翰教授探讨了汉学是否是区域国别研究的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乐宁教授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国别化问题;澳门科技大学张洪明教授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跨文化问题;北京语言大学的吴应辉教授阐述了其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助力民族复兴的使命与行动思考。

会议下半场,英国理启蒙大学教授张新生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国际中文教育;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从支援者如何帮助中国战胜贫困的现实问题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问题;德国特里尔大学卜松山教授探讨了自己对跨文化对话的反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吴英成教授以“一语两码”解读华裔华文与国际中文教学的关系;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实践路径;厦门大学史晓东教授从技术角度说明了ChatGPT对中文语言教学的影响。

本次大会还设两个圆桌论坛,31名中外学者联系时代特点和学科特色,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国际中文教育:传承与发展”、“国外学者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与诠释”、“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与发展”三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闭幕式上,厦门大学李无未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回顾和总结,全面精炼地概括了各位专家学者汇报的主旨内容和重要观点。他认为,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或是高屋建瓴,或是细致入微,为向世界传达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与价值,促进中外语言交流互鉴做出了贡献。


(文/李珑、郑雅尹,图/庄华、苏宏捷)

上一篇:厦门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与历史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举办 下一篇: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使命、担当与情怀学术研讨会举办